2023台灣新聞攝影大賽 報名件數降但作品水準未減 沈昭良點出台灣缺乏正式攝影教育 盼新聞界培養攝影領域新人才

2023 年 12 月 7 日 | 卓越新聞電子報

donation

宋思彤|特約記者採訪報導

2023台灣新聞攝影大賽

2023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得主與評審合影。(台灣新聞攝影協會提供)

一篇能夠永垂千古的好新聞,除了引發共鳴的主題、表達精準的文字外,還必須搭上幾張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。照片不只主宰讀者的視覺,其中所傳達的故事,更能勝過千言萬語。

由台灣新聞攝影協會舉辦的「2023台灣新聞攝影大賽」,2023年5月選出得獎作品後,在9月2日於文總城南空間舉行頒獎典禮。除了邀集各獎項的得獎者外,更邀請本屆比賽之評審,分析歷年來的作品趨勢,以及其在攝影業界的第一手觀察。

本屆的台灣新聞攝影大賽,以2022年拍攝之新聞為主題。主辦單位表示,本次總計共有97人參賽、收到將近1800件攝影作品。決選陣容包括評審團主席陳佳琦、影像工作者連慧玲、台藝大廣電系兼任副教授沈昭良、資深攝影記者許村旭,以及資深影像工作者黃子明,最後決定出包括「年度最佳新聞攝影作品」等11個獎項的得獎者。

2023台灣新聞攝影大賽

2023台灣新聞攝影大賽一共頒發11個類別、63個得獎作品。(台灣新聞攝影協會提供)

評審團主席陳佳琦透露,雖然「今年報名件數下降,但是整體攝影作品水準並未下降」,在各個種類都展現出各自的圖像特色。評選與討論過程中,也都擦出了熱烈激辯的火花,足見台灣新聞攝影作品的堅強實力,也讓更多人看見專業的價值。

得獎概覽與首獎作品

本屆「台灣新聞攝影大賽」共有11類獎項,並選出各類前三名及2件優選作品。因應時事變遷,今年新增了「當代熱點類」競賽,亦有許多烏俄戰爭的照片被選出。兩項年度大獎「年度最佳新聞作品」、「年度最佳新聞作品集」,分別是自由攝影師黃品維與《端傳媒》林振東所拿下。

陳佳琦表示,肖像類的入選作品在構圖、人物表現上都相當細膩,所以額外多選了一組優選;當代熱點的部分,則看見了許多國內媒體對國際新聞事件的積極參與,更透過照片映出了台灣在世界地緣政治中的處境,呈現相當多元的觀點。

2023台灣新聞攝影大賽

陳佳琦坦言,當初接到「評審團主席」的任務時相當惶恐。(台灣新聞攝影協會提供)

「對於攝影記者來說,比較少會做到肖像照,不過這一屆都有一些蠻不同的表現」,台藝大廣電系兼任副教授沈昭良發現,近年攝影記者在肖像照的表現手法上,有更大的突破與進步,像是《報導者》楊子磊拍攝的作品,氣氛建構相當不錯。沈昭良也大讚,即使是衝鋒陷陣的攝影記者,也能設計出具有品質的肖像作品。

今年的「突發新聞類」並未頒發首獎,是近5年以來首次從缺。資深攝影記者許村旭認為,現在的突發攝影已經被即時捕捉影像的「三器」給打敗了,尤其近年來攝影機、行車記錄器的品質精進,畫質甚至不輸傳統攝影機。另外,多數媒體對於「突發記者」的投資也逐漸減少,更成為了突發新聞式微的隱憂。

頒獎結束後,下半場亦有得獎者、評審及與會者的三方討論會。「大家事後可以一起來討論,我認為比單純頒獎更有意義」,沈昭良強調,全台攝影比賽中幾乎都沒有討論會,「能夠有這樣的機會非常難得」。他認為,雖然討論會各方都有想要表達的觀點,但透過這樣的過程,必定能讓「新聞攝影」的產業有所進步提升,進而反轉。

2023台灣新聞攝影大賽

頒獎典禮後,評審、參賽者及參與民眾進行討論會,並以圓桌形式展開輕鬆的對談與討論。(台灣新聞攝影協會提供)

照片背後的故事

每張照片背後都有故事,或許也藏著拍攝者難以言喻的辛酸。

本年度最佳新聞作品得主黃品維,在美國眾議院院長裴洛西訪台、共軍實施一系列圍台軍演之際,記錄下了基隆外木山海域的景象——從遠處加強戒備的國軍,到旁邊盡情遊玩的民眾,兩者形成強烈的對比。

黃品維受獎時表示,會捕捉到這張照片純粹是無心插柳的結果,「當初剛好跟姊姊相約去海邊游泳,順便在岸邊拍些照片,就看到了這個景象」。在兩岸情勢緊張之際,國內民眾卻老神在在、歌舞昇平,兩者拉扯出了極大的反差。他觀察到之後,「就決定翻過許多消波塊,最後站在上頭拍下了這張照片」。

2023台灣新聞攝影大賽

本屆新聞攝影大賽「年度最佳新聞攝影作品」得獎者黃品維笑稱,會拍攝到這張照片是陰錯陽差下的結果。(台灣新聞攝影協會提供)

令人玩味的是,這個作品與讀者之間產生了什麼訊息?是象徵未知的危險,還是「有政府好放心」的安全?黃品維認為,「讀者怎麼解讀台海局勢,就會怎麼解釋這張照片」。他拿了這個圖片問了好幾個朋友,有六、七成的朋友覺得海巡與民眾間產生了一種矛盾,但也有二、三成的朋友,覺得國軍會站在最前線保護大家,反而產生了一種安心感。民眾各自解讀出截然不同的意象,也讓黃品維認為相當有趣。

以〈危崖上的綠牡丹〉系列作品,奪得「自然環境與科技類」第一名的自由攝影師張良一,為了捕捉高山農業過度開發的景象,在制高點拍下了正在整地的山坡,還有一旁已然崩壞的山頭。

「我從事記者30幾年,從來沒遇過可以做10個月的專題」,張良一回憶,過往在其他媒體,可能兩、三次就得把成果交出來;相較之下,《上下游新聞》的年度專題〈危崖上的綠牡丹〉,需要花相當長的時間蹲點,「這是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工作模式。」

2023台灣新聞攝影大賽

自由攝影師張良一(圖右)獲得「自然環境與科技類」首獎,並分享到高山蹲點採訪的經過。(台灣新聞攝影協會提供)

需要長期紀錄,拍攝過程中也遭遇到許多困難。「那張照片是我用命去換來的」,張良一回憶,一開始是使用空拍機拍攝,不料機器卻因故跌落地面,「我當時很急著要去撿,結果整個人摔到山谷裡面去,手腳渾身都受傷」。他也以先前拍攝失聯移工的經驗,跟與會者分享「經營人脈」的重要性,才能夠拍到更多「平常沒有機會拍到的照片」。

攝影記者的角色定位

攝影器材日新月異,時至今日,甚至只要身邊的手機就能拍照。那麼,攝影記者的角色定位是否會被改寫?

在「網路影音新聞類」入選3件作品的《THE WELL》攝影師黎家威,以自身的經驗提到,在香港的攝影記者,除了要拍照攝影、也需要尋找議題,培養議題的建構能力。他建議台灣的同業夥伴們,能夠利用這個思考維度,重新審思攝影記者的定位與價值。

擔任本次評審的資深影像工作者黃子明表示,傳統的攝影記者可能是較為被動的「接稿單」去拍攝,最後把作品交出來。不過,從經驗層面來看,攝影反而有無限可能。

2023台灣新聞攝影大賽

本屆評審、資深影像工作者​​黃子明(圖左),談論攝影記者的角色定位。(台灣新聞攝影協會提供)

以「影音專題」的製作為例,黃子明認為,攝影因為有視覺空間的概念,可以更精準地拍攝需要的畫面,甚至能夠獨立完成作業。他提醒大家,千萬不要把自己的角色給做小。

另外,近年各大媒體傾盡全力發展數位內容,在網路影音新聞類中,代表《親子天下》獲得優選的曾千倚,從原本的平面攝影領域,順應數位媒材的轉變,現在還身兼了「影音製作人」的角色,「我的業績是每個月要出兩支影片,而且腳本還必須全部自己寫。」

曾千倚回憶,2016年的一則〈雙胞胎加三胞胎父母〉的報導,讓她「被老闆推坑」踏上了影音製作之路。不過,她認為平面轉動態的職涯取徑相對不容易,「是一個非常不一樣的領域,也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」,也就必須花更多時間精進自己的錄影能力。

新聞攝影的價值是什麼?

「當我看到《走鐘獎》的影音時,我突然驚覺其實不需要一個媒體來做,甚至連深度內容也不輸給傳統媒體」,面對社群媒體的巨浪來襲,曾千倚提出她的擔憂:究竟該怎麼做,才能讓新世代的攝影繼續往下走?

陳佳琦也發現,中國的短影音、以及傳統新聞報導的製作模式截然不同,他認為許多「一人製作」的內容,也有短片報導的雛形;在傳統媒體上播出的節目《另一種注目》,也有半紀錄片的規模。「我覺得對評審來說,從報名作品中挑出好壞並不難,可是這背後有許多趨勢、東西是我自己也不了解,甚至是有待討論的。」

沈昭良則點出了「大家都跑去做影音」的隱憂——數量很多,但敘事節奏佳、又能讓人留下印象的作品太少。靜態照片、動態攝影兩者流用的世代之下,部分學生對於動態攝影的不了解,都讓新聞攝影的價值,在新時代之下被重新建構。

2023台灣新聞攝影大賽

身兼評審的台藝大廣電系兼任副教授沈昭良,點出了台灣缺乏正式攝影教育的隱憂。(台灣新聞攝影協會提供)

「台灣其實一直都沒有正式的攝影教育」,沈昭良指出,現在有許多學生不知道底片、暗房等傳統攝影的工具與技術,原因就是源自於此。「反觀在國外有系統的攝影系,它學習的內容就不一樣了,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就能得知,在書中也可以知道處理過程」。

沈昭良也期許,未來的新聞業界能夠有新的人才進入攝影領域,並培養、具備多方面的實力,尤其在近年攝影古典技法的回返趨勢之下,帶來「新聞攝影的另一種轉向」。